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10-21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教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当前我国正处在打好全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阶段,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教育的问题不容小觑。为此,如何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提升教育水平,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享受教育均等化,推进教育水平各项指标整体提升,“标准化+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路径。
关键词:农村教育 标准化 提升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不均衡
尽管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增大,但是相对于城镇小学来说,农村小学的设施不先进,学校办学条件差,硬件设施存在良莠不齐等现象。在很多农村小学,仅仅几间教室,其中还存在着不少危房,严重威胁着学生的安全。小学教学器材奇缺,微机室、语音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功能性教室很多地方都没有。图书馆缺乏新书,计算机缺少更新维护。学生体育活动用的操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缺失,对现代体育活动没有接触。这些教育基础设施的缺失和陈旧,严重制约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师资力量不高,观念落后
因教师流动的单向性、教师分配政策的改变造成农村学校多年没有补充新的教师,特别是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差,教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受到限制。另外,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小学,这里管理相对落后,教师外出学习、见识的机会少,造成教师观念落后、教法传统、方法简单、手段单一。
3.教育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
农村教育由于受管理人员和师资力量的制约,以及基础建设投入相对匮乏,所以农村教育管理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农村学生不能够全面学习计算机、体育运动等课程,还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
二、标准化+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缓解教育不平衡的问题
标准化可以为农村教育确立标的,为合理化提供依据,有利于教育投资的规范化,可以提供学校建设的量化指标,从而使得不同地区之间可以就教育状况和水平进行相互比较和学习借鉴,为学校建设的硬件和软件提供支撑。
2.有利于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标准化可以将教育管理和教育过程量化,对教师培训和考核统筹规划并进行推广,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升,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3.有利于提升教师管理水平
有的教师在管理上往往不得要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课堂教学管理和组织能力不强,不能驾驭控制课堂,课堂教学秩序失控等问题,先进的标准化管理可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整体素质。
三、如何推动标准化+教育的实施
1.搭建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
教育系统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教育标准化体系,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根据框架图编制标准体系内容,标准体系内容从下而上填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归纳、分析、补充和完善,要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内容充实、科学合理、开放兼容。从而使农村教育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规范发展运行。
2.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按照标准体系的要求,结合实际组建标准化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专、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明确职责。标准化组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分工合理、效果显著,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相结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3.开展深入的管理培训
组织开展分层次、有重点的教育标准化培训,对标准化专职人员及普通员工开展标准化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各层次标准化相关人员掌握标准化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标准化的认知能力,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4.建立实际的操作机制
要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标准的制定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要结合教育工作的特点和本单位实际,逐个岗位、逐项工作制定标准,既做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标准,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实践中检验标准的可行性、适宜性,在实践中持续改进标准。
5.形成有效的参与机制
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参与进来,同时,教育标准化涉及到单位的每一岗位和每一个人员,还有赖于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标准化推进工作,形成良好的标准化文化氛围,达到规范和提升质量的目的。
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标准化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教育联系着城市化和民生,用标准化+教育的模式规范顶层设计,规范管理,围绕教育的核心来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农村教育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从而使农村孩子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学习到同等的文化知识,真正达到城市化的目标。